作者:霹靂貓(不在線上)
日期:2009-03-06 19:05
瀏覽:11950
回覆:0
  加入討論   
  

古月民俗館位於彰化孔廟的斜對面,過個馬路就到了。原本為合作金庫大樓,在民國95年5月 (2006年),改建。主要展示彰化地區的發展歷史、文物與老照片,讓民眾可以輕易的接觸到彰化昔日的風貌,多了解彰化的歷史。


關於古月民俗館

  彰化市古稱半線,是座文化古城,區內擁有十一間寺廟古蹟及七處歷史建築,市長溫國銘為打造「活力半線城、繁榮新彰化」之願景,乃積極推動藝術文化建設,由立法委員陳杰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補助經費一千萬元,市公所自籌款一千八百萬元,總工程經費共二千八百萬元,於歲次甲申年端月(民國93年1月)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空襲轟炸後拆除的天后宮遺址,興建一棟具歷史文化意義的「古月民俗館」,工程歷經兩年,於歲次丙戍年莆月(民國95年5月)完工,期以小規模之投資建設,透過有限空間、無限館藏的巧妙規劃,傳承台灣傳統文化。

  古月民俗館係源自清領彰邑聞人李氏員外園邸,其範圍東至節孝祠、古月井(今社教館),西至古月園酒家(今中山商場),南至彰化東門樂耕門(今交通隊前),北至彰化公會堂(今彰化藝術館),園邸座落彰邑八卦山腳下。清道光版彰化縣誌明載:「古月井在東門外,八卦山麓,前係居民李氏園中,忽湧甘泉人爭汲焉,邑令胡公乃捐俸購之為井」,嘉慶年間知縣胡應魁立「古月井碑記」於彰邑城隍廟左側壁,足證古月園乃溯自「古月井」而得名,該碑記現移本館俾民眾懷古。

  本館為地上四樓建物,總面積940.27平方公尺,是一處綜合教育、展示及提供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,設有藝文表演場、民俗才藝研習室、展覽室、半線史蹟室、多媒體影音劇場、會議室及觀景台,以介紹彰化市開發史、蒐藏台灣民俗文物為主,輔以展覽其他藝品、產業、全國各地特色,並舉辦鄉土文化活動,為參訪彰化市美景及歷史文化的新景點,更為彰化市古蹟活化開創一個新的發展契機。

資料來源 http://guyue-changhua.tw/index2.jsp

#01
古月民俗館外觀

#02
一樓入口處的小廣場

#03
入口處,免費參觀。開放時間:週二~週五,上午9時至下午5時,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。

#04
位於入口處旁的祈福轉輪

#05
二樓的展覽,這個檔期的是「新春迎財神~招財進寶文物展」,跟佛道教相關的神像、習俗相關的事物。

#06
二樓的展館內一景

#07
二樓的展館內一景

#08
二樓的展館內一景

#09
二樓的展館內一景

#10
神像刻板,古時候印門神的刻板。

位於3樓的半線史蹟室是常設展,展出「走過歷史隧道~彰化常民文物展」,不能照相所以沒有3樓展館內的相片。

#11
位於四樓的觀景台,可以遠眺八卦山大佛,左側欄杆前的紅色建築就是孔廟的櫺星門

 

關於「古月井」與「古月井記」碑


前面關於古月民俗館的簡介中,提到的「古月井」,並不是個地名,而是彰化市內一口已經消失的古井,也不在目前的位置。具館方人員的說法,古月井位於現在的彰化社教館後面,現已填平蓋大樓了。

古月井裡面有個很又意思的小故事,當初這口井是李氏所擁有的,因為距離縣城很近加上水質好,作為飲用之水,大家都到這邊取水,但是主人不堪其擾,所以將這口井塞住,不讓大家使用。在古時候飲水的問題不像現在方便,這是很嚴重的事情,所以民眾就告到官府去。

當時地方父母官知縣胡應魁就想出個方法來解決,用自己的薪俸將這口井買下來,免費讓民眾汲取,所以地方上感念他的義舉,將這口井稱為古月井,「古」和「月」合起來正是「胡」字。

雖然具體細節不是很清楚,但這裡面所透露出來的是一個親民的為官之道,值得作為借鏡。另外,在胡應魁所做的「古月井記」內,僅載明「李氏」而不書其全名,因為李氏並不是捐贈者,而且寫下全名的話,會讓李氏與其後代尷尬,這也正是文人居功後,還要謙虛一點的表現。

「古月井記」碑,原文如下

神名城隍,何取乎?易曰:「城復于隍」。隍,池也,又壑也。神蓋司一邑之水土者也。彰化之水,因瀕海而味鹹。城以外有甘泉二:曰番仔,曰紅毛。近於李氏園中新得一泉,趨汲者紛若鳧。李惡其擾也塞之,眾鬨爭而訟。予策馬詣勘,井之隸番社者,去城稍遠,往返約二里許,行汲者苦之;紅毛井在八卦山下,視番仔井較近,惜脈細而吝於出,承以瓢,逾刻纔滿,肩桶者每環而俟。循山麓而南馳,至李氏園,眾手去其塞,汨汨清泉,隨指噴溢,距城僅百步。詢之故老,僉云舊有此泉,色濁而味劣,年來忽變甘洌。予聞之而有感矣。

夫彰城中待水以生者萬室,涓涓二井,何以給之?斯蓋明神降鑒,慮斯民之乏飲,而憫其重勞,陰釀此泉,成萬斛之甘醴,滿注大衢尊中,藉以息百夫之疲骨,潤億人之渴吻耳。今或塞之,神乃恫矣。井渫不食,為我心惻,誰官此土,忍坐視而不為之所也?因捐廉置之,圓鑿而甃以石,竹外一泓,清光朗映,名曰「古月井」。井養不窮,並受其福利。民用昭神貺也。爰詳述端末,勒石於城隍廟,而綴以詩曰:「我馬經行處,披沙得石泉;清光誰與匹,萬古月輪圓。」

嘉慶辛酉仲春,賜進士出身知彰化縣事加三級胡應魁立,職員楊泰山敬書。

當初「古月井記」並不是刻在石碑上,而是刻在木碑上,胡應魁是乾隆與嘉慶年間的官員,距今有二百多年了,放在彰化城隍廟內。多年下來,木碑受損嚴重,聽館方人員說好像還被拿來當作踏板之類的,後經有關人員修復後,古月井記碑存放於古月民俗館內,民俗館也因此為名。

#12
說了那麼多,總要讓大家看一下鎮館之寶「古月井記」碑是什麼樣子,從官網內找了一張修復後的「古月井記」碑照片來用。
我不知道為什麼網路上很多人都寫成「古月井碑記」,那應該是筆誤,正確應該是「古月井記」碑,連照片內後方的紅布條都寫錯。
嗯...我們是連照相都不可以,官員還可以用手摸。
照片來源 http://guyue-changhua.tw/index2.jsp

 

線上地圖

地址:彰化市中華號57號

 


 




  加入討論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      
搜尋:
欄位:
類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