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品分享 TOP3 嗆話討論
愛因斯坦(不在線上)
日期:2011-06-05 00:21
瀏覽:2206
回覆:0
發送私人訊息給  加入討論  引言   通知管理人員  預覽列印   轉寄   蒐藏     
# 1  
從「內與外」視點的距離 ~ 觀看蔡雅珣、游亦中創作展 在自然造化中,人類的眼睛做為感官功能之首,隨著光線能量的強弱,刺激了瞳孔的收縮放大,讓來自視網膜的視覺訊息重疊,靈魂之窗展現了觀看與探索的本能。同樣的,人類發明了相機,機械鏡頭與眼睛的功能相符,使用更精密與精確的構造,無非想要能深入了解影像界域的廣度與深度之謎。

令人好奇的是,眼睛的觀看與相機的攝獵行為,兩者間存在著同、異的視點與角度,隱藏在兩者影像背後的美學意涵是什麼?觀者介入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互動方式?藉由當代青年藝術家蔡雅珣與游亦中「近距離」攝影作品的展覽呈現,主動探索“ 觀看 ”的深度議題。

「 保留曾經存在的片刻!」本身既是畫家又是攝影家的游亦中服膺羅蘭巴特的哲學沉思,他認為攝影能夠掌握瞬間紀實的優點,在創作的過程中,“ 攝影把被攝物的靈光直接擷取下來。”他創作直接面對裸體女模特的拍攝,美醜的問題早已不是他要拍攝強調的重點;游亦中攝影的原始動機希望讓“ 身體 ”成為主要的創作元素,其實不管已相識,或是陌生的女模,每位在被拍攝過程,面對攝影師坦裸身體,都必須具備極大的勇氣與挑戰自我內心的掙扎與矛盾…… 游亦中說:「我試圖強調“ 無懼的尊嚴 ”,利用雙方拍攝前的溝通與互信,彼此經由互動熟稔的過程不可少,這樣下來,女模才能慢慢釋放原本緊繃的心情,經由提升自信與要求,當她們寬衣裸體後,面對鏡頭,才不再感到害怕與羞澀。」

其實在拍攝過程前,女模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背景與動機,有趣的是“ 攝影者與被攝者 ”皆成為共同創作的一部分。而拍攝後的心情,都覺彼此獲得某種心靈的釋放。 蔡雅珣雖然也使用攝影作為創作的媒介物,但和游亦中的創作觀念不同,兩人觀看的角度也不一樣,當然結果也大不相同。蔡雅珣選擇攝影來創作是因為比起繪畫創作來說,使用相機拍攝更來的直接和方便,而且被攝者就是自己: 「我的創作是一種自戀的過程,想為自己保留下每一段時刻的重要影像,使用拍立得的方式更能夠隨時掌握即時性的功能,達成生活化與藝術不可分割複製的特性。」

蔡雅珣覺得“ 眼睛雖然不受機械性的控制與限制,他可以自由隨處觀看,但相機只有單純定點,透過相機的鏡頭視窗,可以把想要攝取的景物放置在其間,更增顯突出! ”除了使用拍立得記錄自己外,蔡雅珣其他影像作品由自身出發來探測內外的空間更具實驗精神。她以白紗布纏裹全身,形狀就像一個白色蛹像,面對廢墟,測量荒蕪的環境體驗孤獨的狀態。另外一件連拍系列作品,分別將不同材質屬性塗抹在臉上,面對每一次不同狀態的“ 我 ”,賦予“ 重生 ”的新定義。 佛洛伊德潛意識心理學,讓人類從自身的本質中挖掘自我,體會探索自我,甚至跨越心裡鴻溝而解放超越自我。透過相機鏡頭的紀錄,物體是否存在於永恆意識的當下,亦僅僅是潛意識虛像的延伸,是時間蓋括了過去、當下與未來,還是隨著影像記憶的留存,考驗與顯現時間存在和感知生命狀態延續的意義…… 二十一世紀,數碼影像使用的便捷快速,幾乎人手一機 ( 連手機也具備高畫素攝像功能 ),隨機性的拍攝紀錄、或有意識的選取鏡頭,讓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攝影者與被攝者,然而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者而言,必須具備更嚴謹的創作議題與深層的企圖心,才能在此容易又方便的速食文化洪流中區隔出來,而雅珣與亦中的創作,正為我們提供不同觀看的視覺角度,重新思考面對影像存在的意義,其價值也在此。 文 / 陶文岳

藝術家:游亦中、蔡雅珣
策展人:陶文岳 (台藝大美術系講師 、旅法藝術家)
主辦:台灣攝影博物館
展覽時間:6/4~6/22
開幕茶會:6/4(六) PM 15:00
展覽地點: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(台北市中華路一段91巷17號4樓 )
發送私人訊息給  加入討論   引言   通知管理人員   預覽列印   轉寄   蒐藏      
     
搜尋:
欄位:
類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