陸先銘畫台北 細數20年變遷 逸品分享
塔普山報(不在線上)
日期:2014-07-24 11:00
瀏覽:12224
回覆:0
發送私人訊息給  加入討論  引言   通知管理人員  預覽列印   轉寄   蒐藏     
# 1  

   
陸先銘綜合媒材作品《飄飄何所似》,夕陽下兩位歐巴桑聊天與廢棄的建築空間相互對照,道出城市發展的矛盾。(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)

龐然聳立的高架橋、神情漠然的老人,是台灣藝術家陸先銘畫筆下的兩大元素,30年創作生涯,陸先銘就像城市觀察者,記錄台北從急速發展至今日的現代水泥叢林景觀,以及身在其中、參與城市變化的小人物。

陸先銘現於台北的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「無聲之城:1984—2014年的台北」個展,近20件作品回首這段歷程。

「城市表面看來繁華熱鬧,但人內心卻是孤獨疏離,我以無聲取代有聲」,陸先銘1959年生於台北,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,城市景觀與住民生活為主要題材,「陸橋」、「都市居民」系列是為代表作。

1990年代,陸先銘便將邁入工業化進程的台北城市納入創作主題,並以連結城市內外的陸橋為象徵,早期灰黑藍色系讓畫面趨向冷調,表現水泥建築的冰冷。此後,陸先銘更加入不鏽鋼元素,或以不鏽鋼板當成畫布,或把不鏽鋼作為畫面元素,目的都是藉由金屬材質傳達城市景觀的冷峻,並以仰角表現出陸橋的壓迫感,如《望鄉》、《夜行》等。

之後,陸先銘加入人物角色,多半是老人,如《夜》、《浮生若夢》等,小人物歷經風霜的身影,對照周遭現代化建物群。

「我畫人的問題、畫城市變遷的問題,老人一路參與城市的建設,從他們的表情、肢體、神態就能讀到城市的變化,不需要太多故事性的描述。」

「無論人有沒有出現在畫面中,都是最主要的元素」,陸先銘在作品中投射自己的心境,「我的創作都在談城市的變化,及其與人的對應關係,包含我個人的成長經驗在內,只是隨著時空的異動,對城市的觀點略有不同,現在畫作中的時間感加重,帶出人性的溫度,和年輕時候的批判、旁觀者角度不太相同。」

塔普山上很多♡✿♪神奇的事♬✿♡
發送私人訊息給  加入討論   引言   通知管理人員   預覽列印   轉寄   蒐藏      
     
搜尋:
欄位:
類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