閒聊討論 TOP3 嗆話討論
無圖示
小李(不在線上)
日期:2009-11-10 22:49
瀏覽:1904
回覆:0
發送私人訊息給  加入討論  引言   通知管理人員  預覽列印   轉寄   蒐藏     
# 1  
「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」
2009-11-09•中國時報•林志成/台北報導

四十一歲的阿宗花了九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,但因找工作不順利,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,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。而他有高中同學畢業當警察,起薪就五萬多,他感慨,「早知道就不要讀博士了!」
「學生來源減少,現在大學幾乎開不出新教師名額,加上私立大學為讓評鑑成績好看,紛紛找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任職,堵死了年輕博士的機會。」阿宗感慨說,如果時間可以倒流,他不會讀碩士、博士。阿宗的高中同學中,有七個人當警察,二十歲開始工作、起薪就五萬元。阿宗說,他晚同學二十年才開始工作,現在薪水四萬多元,真不知讀博士要幹什麼?
年輕博士任教之路艱難,造成正在讀博士班學生心生警惕。清大光電所博士班一年級王奕智說,要在大學取得教職非常困難。除非再到國外進修,然後好的研究成果,加上有力人士推薦,才可能找到教職。
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林柏儀打算學成後回國服務,但他已感受到不小的就業壓力。他說流浪博士不只是個人的損失,也是國家的損失。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指出,有些年輕博士一份薪水都領不到,資深教授卻領兩份薪水,教育部大學評鑑制度是「元凶」。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,如果大學評鑑制度不夠好,可以檢討改進。但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當專任教師,主要是學生人數減少,學校開不出新教師員額所致。


******

碩博士人口將破百萬 台灣教育何去何從?
2009-11-09•新聞速報•于國欽

「黃金榜上,偶失龍頭望,明代暫遺賢,如何向?未遂風雲便,爭不恣狂蕩?何須論得喪,才子詞人,自是白衣卿相。煙花巷陌,依約丹青屏障、幸有意中人,堪尋訪。且恁偎紅倚翠,風流事,平生暢,青春都一晌。忍把浮名,換了淺斟低唱。」
這是北宋詞人柳永科舉落第後所填的《鶴(沖)天》一詞,雖然詞意豁達,視功名為浮名,表現出對科舉的蔑視,但柳永還是一考再考,直到五十歲才中了進士,做了個屯田員外郎的小官。終其一生,飄泊潦倒,家徒四壁,功名並沒有為這位詞人帶來舒服的生活,多數時候他仍是靠填詞為生。
古人熱中功名,十年寒窗的目的就希望能一舉成名,考上進士不但是窮人改善經濟生活的期望所在,也是讀書人一輩子所服膺的最高志業,無法在考場上揚眉吐氣可說是士子們一生最大的憾事。如今雖早已沒有科舉可考,但還有很多考場可以揚名立萬,過去人人拚命擠大學窄門,如今人人爭相攻讀碩、博士,那種希望透過學位提升地位的動機,與柳永那個年代,並沒有太大差別。
國內大學如今一年培養出多少碩、博士?根據教育部統計,以碩士而言,一年取得學位者即高達5.4萬人,比起十年前的1.4萬人高出好幾倍,至於每年畢業的博士也高達3千多人,比起十年前每年幾百人,台灣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,近年成長也極為驚人。
依內政部統計,台灣社會如今擁有碩士、博士的人數已直逼80萬,與十年前的14萬相比,整整成長了近5倍,依這種速度,最多再過四年,台灣擁有碩、博士的人數就會升逾百萬之眾,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數字,台灣蕞爾小島,竟有一百萬個碩、博士。
擁有碩、博士學位,過去在職場上確實炙手可熱,不論是職位與薪水都高人一等,但如今由於碩、博士人數眾多,供過於求,優勢不再,非僅薪資沒比大學生高出多少,甚至如果所攻讀的是領域偏冷的話,還有可能長期找不到工作。但這似乎並不妨礙大家攻讀學位的熱情,每年報考研究所全職班、在職班、學分班的人依然如過江之鯽。
如今取得碩、博士既然邊際效用這麼低,何以每年還有這麼多人絡繹於途,奮戰不懈的去攻讀學位?這種心理大概就如同柳永一樣,雖然中了進士只當了屯田員外郎這種芝麻小官,生活依舊清苦,但那種從鄉試、會試、殿試一路考到天子腳下所取得的桂冠,其所象徵的榮耀,已非金錢所能衡量。
由台灣碩、博士人數急速成長推計,未來這個高學歷族群的就業、失業問題將會紛至沓來,惟依我國現行就業統計的學歷分類,最多僅分到大學而已,顯然,在這個傳統的統計上多加個碩、博士分類,已是時勢所趨,不得不然,行政院主計處得儘早做好規劃才行。

*
發送私人訊息給  加入討論   引言   通知管理人員   預覽列印   轉寄   蒐藏      
     
搜尋:
欄位:
類別: